2014年3月12日星期三

给自己点儿惊喜

昨天自己做了两件啊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惊喜的事儿。一件刻意制造,一件纯属意外。

---第一件事:邀请一个陌生人同看话剧。

在学校,人懒/烂得很,干活也不专心,刷朋友圈,看见有人送两张话剧票,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会有谁和我一起去,还是问她要了两张。
哦对,在这之前还有个小插曲,也算是小惊喜吧:拿票的过程有点曲折,大概是Z姑娘(原本只是一面之缘,并不认识)定了票,临时有事没法去看,转让怕麻烦,就想直接送了,因此我还需自己去取票先付了钱。Z姑娘原本打算打钱给我,我想一来白拿也有点不好意思(虽然并不贵..30),二来不如也多结识个朋友吧,就说请她食堂吃顿饭。Z姑娘挺好,大二,经济学院,大连老家,上海生长,话剧团,人漂亮温柔,打算以后出国读金融。
2张票嘛,另一个人哪里来?微信群里来!也刚好是前几天在纳闷,貌似现在自己的朋友圈被iJoin整个占领,其余的一下部分也被稻草人瓜分得差不多,因此这次就找了两个非iJoin非稻草人且几乎都是陌生人的微信群里去发~
没想到的是,“气象小能手”兼超级大忙人“珑哥”(请自行谷歌“王*天*珑”)竟然回应他刚好有空~。哈哈一开始觉得好像有一点点小尴尬,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- -。。不过龙哥倒是一点都没有觉得,所以后来我也没有觉得啦。昨天的话剧最终很不错,剧前剧后短短的几分钟交谈也很愉快,不多不少,刚刚正好:)


----这时就要说第二件让自己惊喜的事儿啦。剧后寻觅吃饭处,看见一家镇江锅盖面,突然有点想吃,就径直走了进去。不过一进去就略有点后悔了——它看上去似乎一点都不正宗——担心是向食堂面食部那样。但既然都走了进去了,就还是硬着头皮点了肴肉面。
店很小,店里只有一个看上去与我差不多大的姑娘。在我没进去前坐在桌子上用pad看剧。
我也百无聊赖,边等面边刷手机。
面上来,没!想!到!超级正宗!
心情一好,问店家姑娘:可以和你一起看iPad吗?她似乎心情也不错,我就把面和作为都还挪了过去。大约是在看某个喜剧版唐伯虎。才没看几分钟,她突然与我说起话来:“你是住在这附近吗?”
哈哈,姑娘声音很好听,聊起来,才知是福建厦门人,只比我大2个月。职校毕业后,就在家族企业里帮父母跑业务,工作不忙压力不大。”跑业务!那你好厉害!“”哈哈不是有句话叫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'嘛,就是谈判“ 不过她看上去白白嫩嫩的,又有一点点小胖,很简单直爽的样子,如果她不说,真想象不出是跑业务的!
至于这家面店,是她姐姐的,姐姐之前去江苏学的手艺,所以是镇江锅盖面。
“你姐姐为什么不也在你们家的企业里做,而是自己出来开店呢?”
“我以后也肯定是要自己开店的,我也想做餐饮“
”什么餐饮?“
”就那种西餐啊中餐啊的风格混搭的,开回厦门“
更有趣的事,2年前起,她每月都寄给贵州那里一个姑娘1000,不过最近没有寄。她问我:”那个小妹妹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,你说我要不要过去看看她呢?“哈哈,会有点感觉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人,但这样轻松的交谈却让我很愉快,也很长见识!

----写完了以后想起来,似乎第一件也不算纯属制造,而第二件亦不全是意外。
哈哈 不过它们都有个共性,那就是本来我的心情就是轻松的。
也许大多数情况下,也只有原本本就轻松的心境,也才能“感受到”“惊喜”吧~

2014年3月11日星期二

"more or less" VS "yes or no"

1.

这是facebook上humans of New York账户里的一张图。摄影师随便在街上拉人、拍照、记录下他们的一句话。
图很多,我的心很浮,没有全看完。

这张是第一张一下就击中我的。
是啊,很多时候其实只是"more or less"的问题,而非"Yes or No"的问题,然而我们总分不清,上纲上线。

然而,即使是More or less的问题,就一定有办法调和吗?就比如图中的情况,即使当时男生已经意识到了一点,他们是不是就一定可以继续走下去呢?



2.

这是Yu Lin lin的博客,高中时文科班一个唱得一首好歌、写得一手好文的姑娘,笑容很温暖很好看。因为不同班,毕业时只是听别人说她去读了军校/警校..(抱歉我始终分不太清这两者..)

文章中写着光阴的流转、心态的变化。

很神奇,其实军/警校与一般大学看似是"Yes or No"的问题,但在读她的这些文字时,我依旧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共鸣。
然而,当我想提笔在她的博客下恢复些什么的时候,却发现什么都写不出来。

可又实在想说些什么,想表达我的共鸣。
最后,还是说了些毫不相干的话语。不过也是算换个角度表达了那一刻真实的想法了。



写些什么的感觉

看上一篇日志,刚好是11年3月的,竟然三年没有写过日志了?
从小学初中玩qq空间,到看、后面在博客大巴,再到这里...



已经不太能理解,高中时为什么总那么有想写些什么的欲望。


好像是现在一提笔写日志就总想表达得更为精简,厌恶废话,然后就有了永远在草稿箱的那些。(却不知在许许多多不该废话的地方,反而有了更多废话)

曾同学高中时原来还写过小说,想起我也好像动过念头,只是似乎没写。

书写的欲望究竟来自于哪里。这种不同于“直接说话”的表达方式,在当时究竟是为何令我们魂牵梦绕?

她的不及时性?
她的更多的可供雕琢的空间?
她的对象的广泛?(好像也不是,最早,我只写给自己看的日记)

啊 从写只给自己看得日记,到写只有一些亲密朋友以及一些因着某些缘分的陌生人看的博客,到现在几乎只用“私聊”这样有特定对象的方式……

难道,似乎回到了最开始意识到的“厌恶废话”?认为说/写了就必须有人看,看了还指望是必须能懂的那一位。而对那些有的没的,单纯自己做记录也好,给不知道能不能懂会不会看的人也好的文字,就不再写了。

日渐增强的“实用主义”心啊

那个还有些文艺的我去哪儿了?

一边走着路,一边睡着觉,一边就想出了一个段落想立马贴到博客上的感觉。那种想像世界又或许是someone展示自己有一颗敏感而又睿智的心的感觉。


所以,究竟是为什么不愿意写了呢?是没东西写,还是?

其实,每天写写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吧。每天写写对提升表达还是有用的吧。

诶 今天这一写,就好有挫败感。好像句子都表达不通表达不完整了。

晓音说,感觉表达能力下降,究竟是因为表达能力下降了呢还是因为想表达的东西变复杂了?